第549章 先祖的荣耀(2 / 2)

铁血山河志 李别一 1712 字 1天前

人的一生,要想有些作为。如果没有当老大的气质和能耐,就得想办法跟对一个老大。这个和民族大义、国家情怀等等仁义道德,都没有太大的关系。

愿望是美好的,但现实不是靠愿望来支撑的。如果硬扯上民族情绪和骨气热血,跟了一个无能的老大。其最终悲惨的命运,恐怕是早已预备好了的。

杨延寿叹了口气,缓缓收了刀。

作为杨令公的后人,杨延寿一直生活在先祖的荣耀中。但为了切身利益,大明对杨家的先祖,采取了选择性遗忘,从来不把杨家,看成汉人,这个令他很是别扭。

有个光辉的先祖,的确是令人高兴的一件事。但先祖毕竟是先祖,和自己的年代相隔太远。杨延寿从未在外人面前,提起过先祖。但一到关键时刻,被选择性遗忘的先祖,总是被人们刻意主动拿出来说道。就比如躺在地上的庄志城。

曹继武见识不同凡响,或许他有很好的见解,杨延寿于是问曹继武道:“对于本家令公的荣耀,曹老弟是怎么个看法?”

“这只是人们,需要强者的一种心理需求。”

杨延寿闻言,一头的雾水:“此话怎讲?”

曹继武整理了一下思路,缓缓道来:“强大,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。宋明两朝,中原人和北方游牧的征战中,败多胜少,一直处于弱势。既然现实不强大,人们于是就追求精神的强大。这就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。”

“精神实在太过虚妄,于是和外夷交战中,不多的强者,如杨令公、呼延赞、岳飞等人,被加以渲染描绘,就成了人们精神满足的标杆。”

金月生接道:“大唐之前,英雄辈出,汉人很强大,所以用不着虚妄的精神胜利法。但自唐之后,汉人以文制武,等同于自废武功。汉人的文治发达,现实干不过,于是就在精神上打胜仗。”

“这种精神胜利法,除了满足虚妄的精神需求之外,没有给汉人带来任何一点好处。重文轻武的赵宋帝国,被蒙古人彻底踩死。以文制武的朱明帝国,就像秋叶扫落叶一般,被大清短时间内扫灭。所以没有武力支撑的精神胜利,落个悲惨的下场,也是在所难免。”

金日乐也道:“武功是实打实,真刀真枪流血拼出来的。而文治,说的难听的,就是蛊惑人心的,和福寿膏的作用差不多。”

“汉人想翻身,必须拿刀来干。而现实却是,投降的比拿刀多。有能耐的洪承畴、范文程等等,都选择大清。没能耐的史可法、瞿式耜等人,选择虚妄的气节,连带许多无辜的人,为他们的无能牺牲。这就是文治培养出来的,可笑结局。”

曹继武叹了口气:“国策决定国家的强弱。赵匡胤首开以文制武的先河,自他的赵宋帝国开始,游牧民族不再将华夏,当成羡慕的对象,精神胜利法由此出现。朱元璋加强了以文制武的力度,竟然将文治深入了人心,精神胜利法由此得到进一步加强。”

“赵匡胤和朱元璋二人的愚蠢国策,废了汉人本来具备的强悍武功。从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,赵匡胤和朱元璋,是文明衰落,名副其实的罪魁祸首。我们,包括我们的后代,都将为二人的愚蠢,蒙受着巨大的心理伤痕。”

实力的标杆就是武功,所以要想翻身,重拾武功,增强实力,乃是唯一的途径。

文可以没有,但武绝对不能丢。当年的匈奴,没有文治,武力强悍,修理东方打压西方,横扫全世界。接下来的突厥、鲜卑、契丹和蒙古,文治同样不怎么样,同样横扫全世界。号称文治发达的华夏,从来没有过,横扫全世界的壮举。

眼前强如刘玄初,智谋超群,也得依附吴三桂。海内鸿儒,顾炎武、黄宗羲和王夫之等人,对天下大势,却是无能为力。所以要想强大,以武为主,以文为辅,才是正路。重拾武功,增强实力,远远要比精神胜利法有用得多。

杨家的先祖是杨令公不假,但大明为了自身的利益,却把播州杨氏当成苗疆土司。这本身就是对杨令公,精神标杆的一个讽刺。

所有的争端都起源于利益,要保护利益,必须要有过硬的实力。所以利益最终的掌控者,是有实力的老大。

听了三兄弟的数番经典,杨延寿愣了很久。